教师村位于华师大东侧,是几栋30多层的高楼,1997年底,华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授们搬进了新建的生活区,“那个时候,夏天我们可以听取蛙声一片,清晨被小鸟叫醒。”可好景不长,1999年,华南快速干线穿过校园“贴”楼而过,教师村从此不再安宁。
尽管华快安装了绿色的隔音设备,但这犹如一张薄纸,根本抵挡不了噪声的侵扰。记者在教师村楼下就能听到轰轰的车流声,大货车经过时,能明显感觉到“地震”。记者走进电梯来到4楼,电梯里安安静静的,可出了电梯便能听到车流声。越到高层,噪声越大。
D栋3107靠近华快,住在里面的廖老伯已经80岁,为了降低噪音,他家的窗户加装了3层玻璃。记者把3层窗户全部关上,依然能清晰地听到楼下“轰隆”的车流声。“晚上更吵,半夜醒来会以为自己睡在大马路上。”
现在:“只盼加个封闭隔声屏”
住在里面的华师法学院教授伍劲松说,华快与几栋旧楼的距离窄处只有19米,大卡车经过时,房子、窗户、床都会跟着震颤。许多华师老师,饱受了多年的噪音伤害:平时无法备课,无法看书,无法科研。饱受噪音之苦的老师,大约有1500多户。
伍劲松说,如果不关窗看电视,基本上只能看字幕了。在炎热的夏季,为减少噪音的侵害,也只能强忍住酷热关门闭窗,连开窗通风换气都成了一种奢望。
“为了逃离噪声污染,一部分教师放弃居住而转手卖房。” 伍劲松说,最直观的影响可以从房产交易价格来看:朝向华快的住宅与背对华快的住宅价格相差100万元以上,有的每平方米差价就超过1.5万元。
“路都已经开通了,也不是要华快改道,难道只是建一座全封闭隔音屏障也不行吗?”一名华师老师如是说。
成功案例 “华快三期”建“隔音隧道”
2009年11月26日,华师大化学与环境学院组织学生对华快造成的噪声污染进行测试,作出了《华南快速干线教师住宅噪声测试报告》,该报告显示胡教授的房屋昼间为67.5分贝,夜间为59.1分贝。
根据《广州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规定,华师大属于1类文教区域,昼间噪声标准不得高于55分贝、夜间噪声标准不得高于45分贝。
实际上,早在2002年,受同一段高速路影响的暨南大学洪辉富教授等人早已撰写了学术论文——《交通噪声对暨南大学环境的影响》,该文发表在暨南大学学报,同样认为噪声超标,而且白天和晚上的噪声几乎一样严重。
老师们注意到,华快承建并经营的华快第三期经过颐和山庄路段,在此处,华快采取了全封闭措施,建设了一座封闭隔音隧道,而且最终行之有效,噪声污染几乎降低至零。
老师们旋即提出,既然新建路段可以采取全封闭措施,那么华快第一期工程穿过华师大校内文教居住区,受此影响的教工多达1500多户,就更应如此。